咖啡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27章 大中之治归义军归(第2页)

原名李涵,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即位为帝,年仅十八岁。在位初年,励精求治,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并省冗员,重用宠臣李训、郑注等人,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李昂抑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李炎唐穆宗李恒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异母弟,母为宣懿皇后韦氏,文宗驾崩后,李炎即位为帝。李炎在位期间,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同时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主的势力。

会昌三年(843年),命诸道平定昭义刘稹叛乱。

会昌五年(845年),鉴于寺院泛滥,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寺众土,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税源兵员。对外则击败回鹘,保卫北疆安定。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炎长期服食长生丹药,在会昌六年(846年)驾崩于大明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葬于端陵。

李忱于长庆元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在位时一反武宗所为,恢复佛寺,杀道士赵归真等,贬逐李德裕,起用牛党令狐绹等。同时勤于政事,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

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人民趁吐蕃势力衰弱时,在张议潮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赶走吐蕃镇将,并遣使取道德军(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南-缘)上表唐朝,报告沙州的归复。

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唐宣宗全力支持张议潮,张议潮遣兄张议潭携归义军收复的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图﹑户籍奉献给朝廷,这表明河西区又重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咸通初议潮又收复凉州。

唐宣宗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认为他“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

唐宣宗李忱长子,母为元昭皇后晁氏,唐懿宗李漼,在唐宣宗驾崩后,在宦官王宗实拥立下监国即位。

唐懿宗咸通八年,张议潮入朝长安(据推测,很有可能是到长安为质),行前命侄子张淮深主持归义军军政事务。

沙州沉浸在“修文献捷,万乘忻欢,赞美功臣,良增惊叹。便驰星使,重赐功勋,甲士春冬,例沾衣赐,转授检校司空,食实封二百户”欢腾海洋中时,唐朝朝廷对归义军的猜疑与忌恨也与日俱增,并迫不及待的试图削弱归义军势力。

唐朝将“嗢末百姓”、庞特勤、安宁、仆固俊视为可以牵制和阻碍归义军的势力予以扶持。

因晚唐的掣肘归义军用来制衡庞特勤的盟友西州回鹘牧守安宁,庭州回鹘领仆固俊在张淮深时相继被分割叛去。

而前期唐懿宗李漼虽然励精图治,延纳谠言。洞晓音律,犹如纵。

但唐懿宗李漼统治的后期,游宴无度、骄-奢-淫-逸、任人不能、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丧失了唐宣宗朝时期的成果。

咸通七年仆固俊崛起之时,他占据的北庭、轮台、清镇和西州四;而在文书写成的年代,仆固俊的势力收缩到西州一。

文书强烈暗示了归义军节度使请求代领西州之意,也能说明这份文书是归义军领奏请攻打西州之作。

虽然在唐舅保护下归义军领没敢直领西州,但张淮深得心应手的回击周边的割据势力的侵犯,使归义军百姓在动荡的时代格局中,保有一处安乐的桃源。

咸通十四年,唐懿宗李漼,驾崩,享年41岁,由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为惠安皇后王氏,柩前即位,时年12岁。

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引王仙芝、巢起义。

——未完待续——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