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百三十七章 光武中兴征召结束(第1页)

鞑靼人祖辈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限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勇敢勤劳,为了粮食土地,敢于拼命。

在前期崛起过程中,汲取大炎的血液,逐步成长为一个制度化、正规化的军事集团,战力极端强横。

铁骑一出,纵横无敌,大炎这个看似强大的巨人,也只能任其鱼肉和玩弄。

然而当鞑靼积蓄足够,一朝入关灭掉大炎朝廷,本部军事集团的战力便开始极下滑。

一方面是高层贵族腐化,在中原的纸醉金迷中沉沦,出身于白山黑水的他们,何曾有过如此奢华的生活享受。

另一方面便是鞑靼朝廷,给予本部真鞑的特权,如律法豁免、自许圈地、铁杆庄稼等等。

特别是每个真鞑都能领取的铁杆庄稼,让他们不用再卖命也能享受朝廷供养。

在这等优握待遇下,鞑靼本部的战士从肉体到精神都在堕落,反正能活得很滋润,何必再打生打死。

真要上阵打仗,真鞑大兵在后面督战就好,前面自有汉军为其卖命。

周柏监国的那段时间,大炎于南方复兴,鞑靼还保留一定战力,老一辈悍卒血勇未失。

等大炎止步长江以南,寸板不敢北渡,这最后一点战力也就消磨殆尽了。

你朱均只要保个南朝半壁,做高宗,他们非常欢迎。

而后直到光武四年,周柏出水师“北伐”,力战数场覆灭鞑靼水师,这才让鞑靼少数清醒之人,再度有声的机会。

整军戒备,忘战必危,南朝北伐之心未死,光武为年号,足见其志向……

一番警告鼓吹下来,再配合长江败绩,倒真让鞑靼朝廷上下,讨论过一段时间。

甚至年老的鞑皇,一度升起南征之念,他要是不处理掉南边的隐患,将来后世子孙可否能坐稳江山?

何况以北伐南,终究是要比以南伐北要容易些。

本部族人不能轻易消耗,那就招募汉人为卒,牺牲再多也不怕。

光武四年,鞑皇下令扩军,共得汉人新卒三十万,以绿色旗帜为营号,是为绿营兵。

几番演武操练,绿营军表现不俗,多次胜过汉旗军,被鞑靼朝廷依仗为常备军。

一时北朝军势大盛,内部居然多有南征的讨论,鞑靼贵人反正是跟在后面,拿一拿没有危险的功劳。

赢了有官爵封赏,败了没有任何损失,兵败之责皆由汉人军官承担。

然可供驱使的廉价兵卒招募完毕,鞑皇后知后觉,是不是还要造船?

这次再想渡江,没有水师叛徒,也没有带路党,却是难于登天。

划江而治,天险分割两朝,不是一句空话。

此时北朝上下,只能唾骂两句,炎皇阴险狡诈。

本部大兵和汉旗兵,靡费甚多,加上新增三十万绿营,军费直线上涨。

而造船耗时日久,同样需要国库倾力支持。

好在光武五年、光武六年,南朝没有任何动作,那南征要不就算了吧……

毕竟南炎“不思进取”,毫无北进之意。

很快,为了不影响国族的福利待遇,造船计划沦为纸上空谈,三十万绿营兵不起饷银,快沦为废物一流。

光武七年,在周柏的亲自督促下,水师各类运兵战船达到上千艘,一次性运输兵力可达五万之众。

光武八年,耗时日久的马政大放光彩,新购买和培育达到要求的战马增至四万匹,骑兵军团达到三万骑。

光武九年,在长期安定的休养下,大炎国力达到顶峰,整体气运显现赤红。

周柏没有选择全军布武,依旧选择精兵政策,三万羽林军在国运加持下,半数军卒武道修为臻至后天境。

称帝的第十个年头,也就是光武十年五月,他下令举国北伐。

忍耐十年,必然要一朝就竟全功,驱除鞑虏,光复大炎全境。

五月五日,娄晋鹏率前锋五万大军渡江成功,鞑靼沿岸防线早已被探知实情,一击即溃。

五月七日,前锋狂飙突进,攻取北岸所有渡口,周柏率中军十五万安然过江。

五月中旬,鞑靼长江驻防将军似是终于反应过来,集结五万骑兵,十万绿营据守江淮重镇。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